close

中國古代休閒典籍研讀計畫:《閒情偶寄》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成果暨論文發表會會議紀錄 

一、時間:民國九十九年六月四日  8:00

二、地點: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中山樓

三、參與人員:

(一)論文發表學者:

沈惠如、張啟超彭家源、黃淑貞黃培青、薛玲玲、李玲玲、劉向仁、

鄭俊彬、柯香君、鄭卉芸、陳新瑜、葉宛筠李顯宗呂景發林小涵

(二)講評人及特約討論人:

    黃桂蘭、張啟超、沈惠如、謝玉玲、劉怡昕、黃淑貞、鄭俊彬、黃培青、

柯香君。

(三)與會學者、研究生:

翁敏修、曾昱夫、陳昱升、陳伊婷、高嘉文、等及數位學生。 

四、 會議內容:

(一)成果暨論文發表會:本次發表篇章共計十六篇。

(二)活動宗旨

現代人非常重視休閒,然而一般人的休閒觀念仍停留在運動、郊遊等方式上,殊不知休閒項目多樣化,亟待開發與統整規劃,方能使休閒生活豐富而多元。中國古代文人常以其細膩易感之心點綴尋常事理,因而形成獨特的生活美學,尤以明清時期的閒賞品鑑美學為甚,舉凡吟詩作畫、戲曲聆賞、品茗煮酒、蒔花藝草、飲食養生等,均有特殊的品味方針,但礙於古籍閱讀的隔閡,除了有文史專業背景的人之外,常常忽略此一文化瑰寶;中國古代休閒典籍研讀計畫:《閒情偶寄》即由此而生,並獲得教育部補助推動人文社會學科學術強化創新計畫通過。

本次成果暨論文發表會,即是此一計畫之延伸,希冀在一連串的研讀活動之後,能將實質的研讀成果,以論文發表和學術研討的方式呈現,不僅展現中國古代休閒生活之智慧,並能與現代觀念相互參照。 

(三)論文發表主題:

        清.李漁《閒情偶寄》相關研究。文人休閒與日常生活(器物賞翫、書畫品鑒、養生保健、園林美學等)。市民文化與消費型態(飲食、遊藝、服飾、居家等)。休閒史、空間美學與環境生態等議題,規劃共四場發表。

      1.第一場:戲曲美學與文化理論

            本場發表會從李漁戲曲理論至戲曲作品的應證,表現了中國之傳統文化戲曲特徵;戲劇與社會生活關係密切,並從社會學觀點觀察戲劇的社會價值與功用。沈惠如教授之「李漁家班探究──兼論《閒情偶寄》戲曲搬演理論之建構」討論戲劇創作過程中的社會性與規律性。柯香君老師「醜夫配紅顏,才子娶嫫姆──李漁兩性觀之失衡」從讀者角度戲解構戲劇欣賞過程中觀眾之觀感。陳新瑜老師「李漁戲曲美學思想探微」則對李漁戲曲美學有全面性建構。劉向仁老師則是以新的研究方法討論李漁《閒情偶寄》的網路理論園林與創作的對話」。

 

2.第二場:文人休閒與日常生活

明清士人在日常生活中營造或尋求一種適意的文化氣息和氛圍,從山水園林、風花雪月、樓台館閣、膳飲茶酒、文房四寶、草木虫魚、器物珍玩等,展現當時士人的休閒內容與觀點,而這點在李渔的《閒情偶寄》一書中,表現得格外突出,本場研討,讓我們逐一瞭解明清士人生活文化的精神

發表篇目有:張啟超「明代詞曲所反映之文人生活美學」;李顯宗「論李清照的閒情雅致─以打馬圖系列作品為例」;薛玲玲「論李漁《閑情偶寄‧頤養部》的養生思想」;李玲玲「明清士人的休閒與賞玩文化探析──以李漁《閒情偶寄》為例」。

 

3.第三場:庶民文化與民俗藝文

隨著時代的變遷,庶民文化與信仰已由單純卜桑農之事,融合了巫、道特質、民族情性民族、地區性,以及社會政商發展,逐漸融合於文人與庶民之間。故我們由這場發表會除了瞭解不同文士與百姓的生活,更可看出士大夫與庶民於文藝活動及宗教信仰間交互影響的情況。

發表篇目有:鄭俊彬從李漁《閒情偶寄》書中探討明人居家環境與風水」;葉宛筠論宋代文人迎紫姑行為之目的:以文藝活動的角度觀察」;鄭卉芸從《閒情偶寄》中探析李漁的平民意識」;呂景發從李漁《閒情偶寄》書中探討明人居家健康生活營造

 

4.第四場:休閒史觀與旅遊生態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中國人對休閒的認識有著悠久的歷史,如儒家的「曾點之樂」與道家的「逍遙遊」均表達對休閒的嚮往與理想。但所謂的「閒」,在形而下的層次上,必須要有足夠的經濟基礎,才能讓自己真正體悟與享受休閒的樂趣。

發表篇目有:彭家源從《論語》看先秦儒家的休閒觀」;黃淑貞「人與天調,然後天地之美生」──談《管子》生態環境保護的思想」;林小涵西湖一靈秀--由《翠螺閣詩詞槀》看清代才女旅遊生活」;黃培青蒔花幽賞與生命觀照──論《閒情偶寄》的草木世界

 

(四)綜合討論:

明清文人生活美學對現代休閒的啟發、研讀成員心得報告、檢討、未來規劃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kued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